廣東話口號:「母語教學,事半功倍。」(教育署,1996)

思然 oce
3 min readMay 5, 2018

記得回歸以前,主流中學是以英語教學。但除了英文科外,很多學校都會用少少母語講學,只是書本、功課和考試是英語而已。接近回歸之時,教育署(現為教育局)推廣母語,強調母語教學的重要性,將中學分為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和CMI。若中學順利申請成為EMI,上課時(除了中文中吏)就只可以用英語。

母校是EMI中學,推行此政策時,我是高中生,而大部份同學的英語水平都可以應付全英授課,所以對我們影響不大。最大影響是找外快幫CMI學生補習要重新學一堆中文的專有名詞,發現用母語學phy chem bio math等科目比用英文痛苦得多。

但EMI的突然推行,的確影響了教學。學方面,初中生完全無過渡期去適應全英文教學,當年有師弟師妹來找我們求救;教方面,體育美術木工老師也迫著要用英語教學,結果,體育老師每堂都只能說Look at me. Follow me. One two three等基本英文,根本無法解釋如何做動作。更可憐的是所有老師在早會都要說英文,有位中文老師因為我們早會時太吵,在講台說:I am very disappointing! (我十分令人失望),全場忍不住爆笑⋯⋯回想起來,覺得中文老師怪可憐的。

然而,當年我們太天真,再加上資訊不流通,沒有想過推廣母語可能是一場政治任務。

回歸後,教育局繼續不務正業,多次教改,著眼點每每都與政治有關,莫視學生的需要,不考慮政策對教學各範疇的影響。老師學生當自然首當其衝,但其實還有很多與兒童有關配套需要考慮。例如,很多國際通用的評估,主要學習語言會影響評估結果,研究員花大量人力物力去翻譯評估工具,收集評估數據,從而了解小朋友各方面發展及學習成效;可惜,普教中推出,我們要重新去收集數據,重新去分析評估方法。同時,教育政策的朝令夕改,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更是雪上加霜,學習語言的改變,令他們無所適從。但官員是不會理會的,學生福祉?Who fk cares…

最近,教育局更引用某所謂文獻指「粵語不是母語」,那母語教學會變成甚麼?普教中已經害得教育界雞毛鴨血了,到底教育局是有多想破壞整個教學生態,多想我們的下一代紛紛逃離香港?

呢篇其實應該用粵語寫,但係寫啲咁扯火既題目,用粵語好易會想打粗口,所以都係用返書面語好啲啲。

--

--

思然 oce

PhD | Research Psychologist | Psychometrician |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 | IT Auditor/Consultant | ex-CISA/CISSP | Top Writer in Humor | Work in HK, UK,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