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沒劇透,請放心。)
因工作關係,不好韓劇的我看了굿 닥터(Good Doctor),一個關於有自閉症同時有學者症候群的醫科生成為醫生的故事。
雖然都有愛情線s,但由於主線不在愛情,而且也不是那種谷人熱淚的情節,所以不算難頂。只是看得出韓國人普通對自閉症的認知還是停留在一定是一看便看得出的階段。可惜因為不懂韓文,所以主角的語言能力有否問題則無從得知。
其實,大部份高能力的自閉症患者並不是這樣一眼就看得出來。就算小孩子也不會,否則也不會經常有片段說小孩因為有自閉症被別人白眼以為只是單純的管教問題,家長也不會有時表示寧願自閉症像唐氏綜合症般容易辦別。而且,要是特徵如此明顯,要確診自閉症就不會這般難。
雖然自閉症的表達其實不太自閉症,不過大概是自這種挑戰先天難處而獲得成功獲得別人認同的故事總是百看不厭,加上觀眾也不太理會主角的自閉症真不真實,於是收視口卑皆不錯。
後來,美國演員Daniel Dae Kim(金大賢)把主角的設定帶到美國,還找拍醫學劇House的David Shore合作,去年播第一季,收視很好。(現在播第二季。)因為是自己聽得懂的語言,所以對這劇是有點期望。結果沒有失望,主角的演繹真的很像某些平日有機會接觸的高功能自閉症人士,甚至那種飄忽的眼神接觸,間中有少少奇怪動作,古怪的語調,很像認識的一位朋友。
Google了演員Freddie Highmore,才發現他就是Finding Neverland的Peter和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的Charlie。
天啊,他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時間真的過得這樣快嗎?
後來看了訪問,原來劇組為了了解自閉症,編劇和主角看了很多有關自閉症的書和記錄片,而且,拍攝時有自閉症的專家在場提供意見。劇裏描寫主角的社交困難和身體接觸,對說謊的看法以致情緒調控能力的理解也很不錯。主角在高壓情況無法如常處理問題,以致情緒失控崩潰(meltdown)的表達十分到位。首季其中一集還有位真的患有自閉症的演員來當病人。
本年年初,連日本也做Good doctor。我和同事都猜日劇的做法必定是主角超明顯有「自閉症」,同時有勁催淚的劇情。果然,那個主角的行為和社交上的困難根本就像在演智障!
高功能的自閉症患者是沒可能這樣的。日本當地還說主角的演技超班。是,無可否認主角真的演得很像智障,太概很像日本人對自閉症的固有看法吧?這當然不是演員的問題,始終演員也是要做出當地觀眾心中想的自閉症大家才會覺得他演得好。還好,日本的小孩演員都做得很好,所以還是勉強看完全套。同時,如我們所料,日劇故事超級催淚,而且,有一集說血友病小孩和唱歌小孩的故事,唱歌小孩的故事韓國也有拍,但日劇的催淚程度是十倍以上。
韓劇、日劇和美劇主角的成長背景設定大同小異。日劇和韓劇主角在小兒外科工作,而美劇主角則是在外科工作,大概是因為要拍很多季,只拍小兒外科比較困難?當然,美劇故事中也有兒童病患。
故事方面,美劇只有第一集(Pilot)跟韓劇相似,其餘故事都不一樣。而日劇除了第一集,還有幾個病人的故事跟韓劇相似,所以看過韓劇其實看日劇是有點悶。
另外,韓劇和日劇虐待主角的爸爸也有出現,美劇暫時還未出現。之後會否出現則為未知之數。不過我想美國觀眾大概較難接受主角與父親那條「無可能」的線?那條線要拍應該只就是TVB真情的level 。對,其實韓劇和日劇那種特地催淚的情節很無可能很TVB。
如果大家想好好大哭一場,也不想追劇的話,可以看日本版,只有十集。
如果大家想支持原作,當然要看韓國版,好像有二十集,我覺得故事內容比日本好看……
當然,首選還是美版,現在第二季播了三集,依舊好看,而且主角的感情線超級真實。
不過,無論是看那一個版本,也要準備紙巾,美劇有些故事也會讓人眼濕濕……
(其實香港有沒有人看過Good Doctor?任何一個版本也好,我身邊的同事因為工作關係,不少也有看過,但工作外好像沒有朋友在看。)